省部级科研平台

上世纪70年代,在我校老一辈麻醉学家余志豪教授的带领下,为探讨心脏手术中心肌保护的策略和效果,创建了特色鲜明的心肌保护研究室。研究室为我国围手术期心肌保护的体系的建立与应用做出了较大贡献,也为贵州省麻醉与器官保护基础研究重点实验室(2014年获贵州省科技厅批准)的建立奠定了坚实的人才储备和科研基础。本世纪之初(2005年开始),喻田教授的带领下,在国内较早开展了全身麻醉作用机制的基础研究,并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等支持下,联合培养毕业了10多名博士研究生。近二十年来,随着全球对脑研究的高度重视,为我们揭示全麻机制及疼痛等神经科学问题带来了新机遇,在原有实验室工作基础上突出特色,又获批贵州省高等学校脑科学特色重点实验室(2017年获省教育厅批准,隶属于该省级重点实验室),并在2021年省科技厅对省级重点实验室建设与运行评估中,获“优秀”。2023年3月,实验室获教育部“麻醉与器官保护重点实验室”培育建设立项,标志着实验室建设取得了跨越式发展。

实验室使用建筑面积近5800m2,配备双光子共聚焦显微镜、含光遗传模块的脑片膜片钳系统2套、64通道多导脑电生理记录系统、大鼠皮层脑电记录仪、神经递质提取分析系统、光纤钙信号记录系统、流式细胞仪以及动物行为学检测系统等,总价值2200余万元,其中20万以上设备22台,科研条件先进。

实验室现有固定人员42人。科研团队高级职称34人,博士29人,已形成梯队结构合理、科研实力强和优势明显的基础研究队伍。团队中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4人、卫生部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2人,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2人、贵州省核心专家2人、贵州省千人创新创业人才与优秀青年人才4人。

经过半个世纪,尤其是近20年来的建设与发展,实验室在保留并发展原有心肌保护特色研究的基础上,更多的聚焦于神经科学相关的基础研究,形成全麻机制、器官保护、疼痛机制、麻醉与镇痛药物合成研究四个主要研究方向,研究内容涵盖全身麻醉作用机制、全身麻醉苏醒延迟与术后认知功能障碍、神经病理性疼痛发生机制与临床转化的研究,脑血管与神经系统疾病的发生机制和临床转化、麻醉与镇痛药物分子的拼接合成与修饰研究等。

实验室依托先进的技术平台,为我省乃至全国培养了一大批麻醉学教学、科研、临床的优秀专业人才。近五年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64项,发表SCI论文123篇,其中中科院一、二区占比45%,2021年实验室获批科技部2030首批“脑科学重大专项”的基础研究工作。

实验室将以“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培育建设项目”为契机,抢抓发展机遇,把“麻醉与器官保护重点实验室”建设成为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和行业及区域发展需要、培养集聚高质量创新人才的重要基地,将本实验室建设成为国内一流、在国际上有一定影响力的麻醉学与神经科学研究平台。


双光子激光共聚焦显微镜(美国LEICA SP8)

正置/倒置荧光显微镜

(日本OLYMPUS/BX61WI)

流式细胞仪

(美国BD/Accuri C6 Plus)

脑片膜片钳

(美国AXON/700B )

细胞膜片钳(EPC10)

活体脑电钙信号多通道记录系统



版权所有©遵义医科大学科技处  ICP备案号:黔ICP备06003261号-2

地址:贵州省遵义市新蒲新区学府西路6号 电话:0851-28609676   传真:0851-28609493  邮编:563003  Email:zmukjc@zm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