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7日,“中科院启动科研经费‘包干制’管理改革试点工作”的消息在其官网发布。消息称,试点将充分赋予法人单位管理自主权,采取由院提供试点政策清单,单位自主申报、选择试点项目、政策的方式。
无独有偶。一周前,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发布公告,2019年起在“杰青”项目中启动“包干制”试点。
“包干制”在全国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被正式提出,此后半年在全国范围内快速推进、陆续落地。作为科研经费管理中的新生事物,这一系列动作在科技界引发高度关注。
作为改革科研经费管理的重磅之举,“包干制”到底能给科研人员带来什么?
“酱油钱也能打醋”
科研经费分为直接费用和间接费用,这是科研人都知道的事儿。其中,直接费用包括设备费、材料费、差旅费、会议费等,间接费用指无法在直接费用中列支的费用。经费使用采用预算制,通常要求科研人员严格按照预算来使用经费。“专款专用”的制度给科研工作带来了许多麻烦,“买酱油的钱不能用来打醋”的现象已被诟病多年。
中国科学院上海营养与健康研究所研究员潘巍峻深有体会:“科学探索本身的不确定因素非常多。当有重大科学问题出现的时候,我们需要组织力量、资源进行攻关,经常遇到人手不足、设备需要更新的情况。有时我们领先于同行的时间也就是半年左右,保持优势和抢占先机需要整合各种资源,调整预算又比较麻烦。”
“包干制”的实行消除了这个烦恼。
例如,中科院刚刚启动的试点通知中规定,在院级科研项目经费、科研团队经费以及科研差旅和出国经费中使用“包干制”。
杰青“包干制”通知则规定,科研人员进行项目申请、提交项目计划书时,不需要像以前那样制定预算,由项目负责人根据实际需要自主决定经费怎么花。
这意味着,“酱油钱”也可以“打醋”了。
“这是个非常好的制度,现在我们有了自主权,做起研究来会更有底气,更敢做。”作为“第一批吃螃蟹”的人,潘巍峻告诉《中国科学报》。
大半年快速推进
依托单位迎新挑战
来源:中国科学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