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湖大学校长施一公曾在演讲中提到一句:
清华百分之七八十的高考状元去哪儿了?
答案是都去了金融行业。
于是他发自肺腑地讲了这么一段话:
清华70%至80%的高考状元去哪儿了?去了经济管理学院。不是说金融不能创新,但当这个国家所有的精英都想往金融上转的时候,我认为出了大问题。
然而,今天葩叔想问的是,咱们中国985高校百分之七八十的优秀毕业生,都去哪儿了?
答案:国外。
比如,据不完全统计,中国39所985高校校友在美国的约有20万人,且主要分布:
中国985高校大部分优秀毕业生在全世界各地,唯独不在国内。
葩叔觉得,这也是出了大问题。
01
为何这么多优秀的人都往外跑呢?葩叔认为,原因很多,但从现实角度来讲,不同的高校同样的毕业生出国现状,还是有几个共性可循。
首先,葩叔要扔给大家一份数据:
在选择升学毕业生中,清华北大等这种国内一流的高校均有超过一半的学生继续在国内深造,其比例分别约为61%和56%。
于此同时,选择出国深造的毕业生首选目标国家均为美国(清华67.4%,北大65.9%),
其次是英国(清华7.6%,北大9.4%)、
中国香港(清华5.8%,北大4.6%)、
德国(清华4.0%、北大3.5%)
日本(清华3.8%,北大2.9%)。
从这些数据中,我们可以看到,国内一些顶尖的高校,本科毕业生去国外深造是很正常,且普遍的现象。
这些高校的学生较同龄人可能更努力,基本功更扎实。
其次,国外顶级大学要求更高。美国本土的孩子想进入全美排名前20的大学也是很难的。所以经过美方严格筛选,清北本科毕业生较国内其他大学毕业生机会就大了很多。
再次,国内的教育水平与国外确实还有一定差距。在国内深造,也许不是清北本科毕业生的最佳选择。
最后,还是从毕业后的出路来看,如果是做研究,国外的科研设备及科研环境也不是国内所能比拟的,在国外更容易出成果。
通俗地讲,清华北大等作为中国顶尖2所名校培养的本科学生在各领域都有极大的潜力。
我们要认识到,中国的许多领域的科研水平在国际上不是一流的。作为顶尖人才进入世界一流大学,一流科研机构,追踪世界发展前沿,对我们国家来说是利大于弊的。10个人才有两三个回来,就可以作为一个学科的领军人物了。
02
这样说,肯定有人会质疑了:那么,葩叔你是认可如今咱们中国这么多优秀人才流失国外的现状的喽?
不是认可,而是不得不承认有这么个事实。
近日,《美国博士学位调查》(Survey of Earned Doctorates)发布。
报告称,自 1957 年博士学位调查开展以来,美国博士学位的人数平均增长率为 3.2%。
据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数据,2017/18 学年,在美国的大学和学院就读的 109 万名国际学生中,多达 36 万人(其中研究生有 13 万人)来自中国,占比高达 33.2%。这比排名第二的印度多了 15.3 个百分点。
2018 年,亚裔有 14815 人获得博士学位,其中临时签证持有者中,中国籍为 6182 人(其中 5689 人为科学与工程领域,493 人为非科学与工程领域)。
在 6182 名中国籍博士获得者中,有 79.4% 打算留在美国。
图 | 绿色曲线为 20 年来中国学生赴美留学的趋势,红色曲线为美国籍学生在中国留学的趋势。(来源: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
葩叔列举的这一个个看似枯燥的数据,背后其实是有着很深的寓意。
近八成的博士毕业生打算留在美国,总让我们这些在国内的人看着不是那么开心的一件事。
毕竟,博士对于一个国家的创新至关重要。
美国的博士教育体系被认为是世界上最好的,其证据之一便是,很多国家的顶尖学生都选择到美国攻读博士学位。因此,美国每年的博士学位获得者的数据就成为科研投入的度量,也是各个领域创新能力的指标。
然而,这么多中国籍博士生毕业后留在美国,这一现象不得不让人担忧。
03
诚然如施一公所说:“如今我们的GDP已经全球第二,但是看技术革新和基础研究的创新能力,作为一个国家我们排在20名开外。我们有14亿人口,我们号称重视教育、重视科技、重视人才。我们的科技实力、创新能力、科技质量在世界上排在20名开外。”
说到这,有人会跳出来反驳了,咱们都上天揽月、下海捉鳖了,怎么可能创新不够;高铁遍布祖国大地了,怎么可能科技实力排在20名开外。
然而葩叔想说的是,我们看到的指标和现象,还是经济实力决定的,不是科技实力决定的。我们占的是什么优势,经济体量的优势。
葩叔曾经采访过一个中国神舟号飞船的设计师,他讲了这么一个故事:
在一次会议上,他跟一个瑞典的教授交流。谈到中国的科技发展,这位教授很不屑一顾,身为中国人的他,觉得很愤懑,于是说了一句:不管怎么说,我们国家登月已经实现了,你们在哪儿?但这位瑞典教授回敬了一句,让他彻底说不出话。教授说:如果我们有你们中国的经济体量,我们能把五百个人送到月球上并安全回来。
那时,他才真正对国家的科技实力和现状在别人眼里有了一个清醒的认识;也是在那时,他下定决心要好好钻研我们国家的航天事业,用事实说话。
04
其实讲了这么多,葩叔想表达的是,让大学回归最本质的环境,是一个可以安静学习的环境,一个可以全心科研的环境,而不是动不动就给学生上就业指导课,引导学生如何就业。
从另一个角度讲,从学生一进入大学,就开始给他们灌输了如何更好就业的思想,不是说就业引导不好,而是在葩叔看来,它不是学生上大学的根本目的。然而,在如今的这个环境因素影响下,很多大学生反而认为,上大学,就是为了以后有一个更好的工作。
没错,但我们忽略了大学本身最基础的功能——学习。学习是核心。尤其是研究型大学,就是培养人才的地方,是培养国家栋梁和国家领袖的地方。就业只是一个出口,大学办好了自然会就业,怎么能以就业为目的来办大学。
就业是一个经济问题,中国经济达到一定程度就会提供多少就业,跟大学没有直接关系。让学生进去后就想就业,会造成什么结果?就是大家拼命往挣钱多的领域去钻。
也许正因为国内外的文化差异和研究学术氛围的差异,让很多人选择了留在外面继续科研,继续学习,但葩叔也希望,这些精英,最后都能学成归来!
“声明:本文图片来源于互联网,部分内容来自新浪微博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