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唯帽子论,基金委开了头,下面就看教育部科技部了。
6月11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微信公共平台发布题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关于避免人才项目异化使用的公开信”,对近年来备受社会各界议论的人才帽子问题发声。公开信首先肯定了基金委杰青优青项目的历史贡献:
“作为我国支持基础研究的主渠道之一,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肩负着“培育优秀科研人才和团队”的重任。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人才项目是落实这些任务的重要手段,多年来在培养人才、繁荣学科、促进原创、满足国家战略需求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紧接着,声明笔锋一转指出基金委的杰青优青项目,已经在某些单位、部门和地方被异化为“头衔”和“荣誉”并与各种待遇直接挂钩,干扰了人才的培养和成长,迫使年轻学者从一开始就想着怎样戴帽子,而不是怎样踏实做科研,危害很大:
“但我们也发现,目前这些项目在有的单位、部门和地方被异化为“头衔”和“荣誉”并与各种待遇直接挂钩,干扰了人才的培养和成长。为此,我们做出郑重声明。”
基于这一认识,基金委对杰青优青项目做出三点澄清与说明。首先,杰青优青是科研项目,而不是荣誉称号: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人才项目资助项目负责人开展基础研究工作,要在一定期限内完成相应的科研任务,不是荣誉称号。”
其次,杰青优青是阶段性认可,而不是永久的标签,也不是高枕无忧的帽子: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人才项目定位于支持基础研究优秀人才快速成长,是对项目负责人的一种阶段性认可和支持,希望他们在项目资助下更上一个台阶,不是为其贴上“永久”的标签。科技界应当更加关注项目负责人获资助后是否在科学研究中取得进步。”
最后,基金委呼吁有关单位与部门科学评价,而不是简单地唯资历、看帽子:
“有关部门和依托单位应当设置科学的评价标准,在人才培养和人才引进中坚持品德、能力、业绩导向,坚持凭能力、实绩、贡献评价人才,克服唯资历、看帽子等倾向。”
当前正值杰青优青项目评审答辩之际,基金委的这一声明,立刻引起广泛的关注。在短短24小时之内,公开信的阅读已经达到十万加,并获得接近2000的点赞,好评如潮,得到学术界的广泛认可。而其所澄清的三点、可谓一针见血、切中要害。
知社特约评论家胡其扬先生曾在其题为“你以为是帽子、位子?其实是圈子、梯子和场子!”的评述中指出,当前中国学术界生态问题不少,但本质并不是帽子问题,而是圈子梯子和场子的问题:
“问题的症结在于,无论是各级政府部门、基金单位、和科研院所,现在都需要各种圈子里面的大小帽子来镇场子。大到重点实验室评估、双一流建设,小到项目研讨、结题、答辩,大家都会看帽子,数帽子,而根本不必管帽子后面的里子!”也就是说,主管部门的游戏规则使然!胡先生进一步指出打破唯帽子论的解决方案,与基金委不谋而合:
“各项评估指标,重点实验室也好,双一流也好,重大基金也好,只看里子,不看帽子。也就是说看实际成果,不看哪顶帽子做出来的,帽子不再作为一个考核指标。仅此一项,不再需要各类帽子给学校镇场子,就可以很大程度打破唯帽子论。”也就是说,这基本上是规则问题,主管部门要想改变,是完全可以实现的!
我们很欣慰地看到,基金委的公开信是破解人才帽子怪圈非常重要的一步,对净化中国学术生态有着非常积极的意义。我们也呼吁,基金委在自己的项目评审中,打破唯帽子论,不再院士审杰青、杰青审优青,诸如此类。而教育部、科技部在重点实验室评估、双一流建设中,也应打破唯帽子论,不再简单地数院士、杰青、长江、优青,而切实重视每一个人当前所产出的科研成果。虽然一些人担心这会带来外行评审内行,小专家评审大专家,会有一些阵痛,但长期而言是有益的。必须打破当前的门阀制度,中国学术界的生态才能有所改观。
最后,让我们以基金委的结语收尾:
“我们将积极营造健康有序的学术生态,让人才项目回归项目本质,为广大基础研究人员潜心研究创造良好氛围,推动形成更有利于创新成果不断涌现的生动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