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15年01月12日 来源:贵州省科技厅
2011年贵州省科技厅批准建设的12个贵州省第四批科技创新人才团队(以下简称“人才团队”)经过三年的建设,成效显著。据初步统计,培养贵州省核心专家5人,贵州省省管专家14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1人,贵州省优秀青年科技人才培养对象10人;培养专业技术二级岗位6人,专业技术三级岗位12人,晋升正高26人;培养博士后10人、博士56人、硕士233人;柔性引进973计划和863计划首席专家各1人,杰青1人;引进“贵州省百人领军人才”2人;引进博士42人、硕士29人;引进候鸟型人才9人。人才团队依托单位建成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2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1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1个,省级重点实验室5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5个,省人才基地7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1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3个。人才团队在建设期间承担各类项目326项,其中国家级项目66个,省部级项目175项;在国家一级学报发表文章17篇,在国内核心期刊发表文章708篇,发表SCI收录文章181篇、EI收录文章68篇,出版专著15部;申请发明专利59件,授权41件,制定地方标准15项、行业标准8项、国家标准6项;获得贵州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12项,获得贵州省科技成果转化奖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主持国际学术会议6次,参与国际学术会议35次,主持国内学术会议10次,参与国内学术会议近680余次。
贵州省第四批科技创新人才团队围绕自身特色和优势,科学定位,集聚创新资源,突出以“人”为坐标,以创新平台为载体,充分发挥团队的人才聚集效应,不断凝练研究方向,开展协同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水平得到提升。
一是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得到加强。在建设期内,特别是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力度加大,人才聚集效应明显,各人才团队初步形成以领衔人为核心,以核心成员和中青年骨干为主体的高水平创新人才集体。贵州大学丁贵杰教授领衔的“贵州省森林资源培育与管理科技创新人才团队”,在建设期内培养贵州省核心专家1人,贵州省省管专家2人,贵州省优秀青年科技人才培养对象3人;培养专业技术二级岗位1人,专业技术三级岗位2人,晋升正高职称6人;培养博士后1人、博士14人、硕士58人;引进博士6人、硕士2人。
二是创新平台建设得到突破。人才团队依托单位,整合优势资源,不断完善研发条件和加强创新平台建设,积极申报创建省级、国家级创新平台,充分发挥创新平台的创新要素集聚作用。贵州大学赵德刚教授领衔的“贵州省植物基因工程科技创新人才团队”,在建设期内,获批“贵州山地植物生物学与生物安全特色重点实验室”,在此基础上申报并获教育部批准“山地植物资源保护与种质创新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及获国家发改委批准“喀斯特山区植物资源利用与育种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贵阳医学院何志旭教授领衔的“贵州省干细胞技术科技创新人才团队”,在建设期内先后获批“贵州省再生医学重点实验室”和“细胞工程生物医药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被省人才办认定为“贵州省干细胞技术人才培养基地”,建立了贵州省干细胞库,与国家干细胞技术研究工程中心合作建立了贵州省分中心,实现了本省干细胞技术研究高水平科研平台建设的突破,为全省干细胞技术研究、人才培养提供了重要的平台依托。
三是创新能力和研发水平得到提升。人才团队通过整合资源、凝练方向、集聚力量,把科研人力、物力的投向瞄准了国内外和重大科学前沿问题和当前本省急需解决的重大问题开展持续攻关,克服了以往“分散、自发、重复”等问题,不断凝练研究方向,创新能力和研发水平进一步提升。贵州师范大学周欣教授领衔的“贵州省药物分析研究科技创新人才团队”,在建设期内结合全省医药产业特色,特别是中药产业方面的资源优势,主要开展天然活性成分、药物代谢动力学和中药、民族药质量标准规范化研究,创造性地提出一些新的药物分析、质量控制方法。承担各类项目33项,其中国家级项目6项,省部级项目16项;在国内核心期刊发表文章64篇,发表SCI收录文章12篇,出版专著1部;申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7件,获贵州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2项。贵州大学赵德刚教授领衔的“贵州省植物基因工程科技创新人才团队”,围绕喀斯特山区农作物、特色林木果树和中草药的育种技术、种质创新与利用等相关内容,开展分子细胞生物学与基因工程研究。在建设期内,转基因技术研究取得重要突破,玉米、水稻等农作物的转化效率大幅度提高,并进一步拓宽和完善应用于转基因生物产品安全的Cene-Delator应用技术;建立了花椒、千层金、蓝莓、石斛、火龙果等植物的快速繁殖生产体系或脱毒苗生产技术体系;完成了杜仲全基因组测序,鉴定出大批与药用成分和次生代谢调控相关的基因,并克隆了一批功能基因开展应用研究;围绕贵州中药材特色产业发展中的关键问题开展基础和应用技术研究,并与相关企业合作共同建立了在全国有较大影响力的药材生产基地;部分研究成果用于指导或直接用于生产实际,已取得了较好的经济社会效益。承担项目48项,其中国家项目12项,省部级项目32项,其他项目4项;获得教育部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贵州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和三等奖各1项;国家发明专利授权6项;在国内外刊物发表文章100篇,其中SCI收录文章 21篇;培养博士后、博士和硕士研究生79人。
四是管理机制得到完善。人才团队建设存在着组建机制功利化,难以形成集群效应;管理机制行政化,资源配置的效率不高;绩效考评机制粗放化,团队绩效不高等问题。人才团队在建设期内,围绕发展目标架构团队的运行机制,不断探索完善团队管理机制,优化团队运作过程。遵义医学院姚新生教授领衔的“贵州省免疫学基础和应用研究科技创新人才团队”,不断完善团队管理和内部运行机制,根据四个不同重点研究方向,每个研究方向由一位学科带头人负责;抓住“引进、培养、提高”三个环节,对团队人才进行分层次培养;与国内外一流科研单位和专家广泛建立联系和合作,以多种形式开展学术交流;破除组织壁垒,建立动态化的资源配置机制;细化绩效评价指标,建立目标导向的考核和激励机制。通过三年的建设,由于建立了良好的管理运行机制,为该人才团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制度保障,团队内生动力强,发展潜力大,在人才培养、创新能力提升、学科建设和创新平台建设等方面成绩显著,已形成一支以学科带头人为核心,以学术带头人和中青年骨干为主体,结构合理、分工明确、特色鲜明、创新能力强的多学科交叉人才团队看,培养贵州省省管专家2名,其中团队核心成员徐林教授已成长为贵州省省管专家,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承担国家级项目12项,省部级项目9项;在国内核心期刊发表文章60篇,发表SCI收录文章21篇;获得贵州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三等奖各1项;先后获批贵州省免疫分子应用研究工程中心和贵州省免疫学特色重点学科。
贵州省科技创新人才团队是代表贵州省科技创新最高水平的优秀科技人才集体,自2008年启动以来,省科技厅共批准建设了123个人才团队。人才团队建设紧密结合省委、省政府经济社会发展重点任务和全省布局,在培养和引进高层次创新型人才,集聚创新资源,提升创新能力,推动“产学研”合作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在今后的工作中,将进一步加大对人才团队的选拔、培养和支持力度,探索人才团队培养的新方式,探索和完善人才团队的后续管理和持续支持,培养更多高水平的科技创新人才团队,推动全省更多优秀科技创新人才团队进入国家级创新团队行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