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科技快讯

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技快讯 >> 正文

为何中国科研人员不敢这么干?揭开中国科研的本质

2018-09-18  | 来源:科技处

科学人物志 2018-09-18 05:00:00

1.美国有个不怕延期毕业的医学生,用蓝细菌的光合作用给大鼠的心脏供氧。

路人甲:机体不会排异细菌?脑子瓦特了?

2. 美国有个不怕退学的生物狗,闲得没事儿去研究DNA复制子的两条链同不同步。

路人乙:教科书上说肯定同步,学了多少年了?!

 

 

这些研究成果不断突破人类的固有知识库,突破了基本的科学常识,这是在向延毕和退学发起严重挑战的课题啊!只能说胆子真大。

不禁在想,如果这些研究课题胆你敢跟你现在的导师提,什么后果?

估计非死即残。好好的样本库不去做个ELISA,好好的信号通路不去做个WB,好好的ceRNA机制不去扯一扯,好好的circRNA数据库不去利用,好好的DNA甲基化不去想想,你居然还有时间开脑洞?!你爸妈供应你这么多年,容易吗,不想着赶快毕业,想啥呢?不想着赶快多发几篇SCI,升职加薪,荣升"××学者",想啥呢?

来看看路人甲乙丙丁对这些研究的评论,总结下来就三类人:

 

① 为了博眼球,有些文章报道诱导网友否认教科书;

② 不明真相的吃瓜群众,开各种脑洞,但其实是对科学的调侃和淡淡的轻蔑罢了;

③ 网络喷子,喷制度,喷国情,咱们除了沉默不好说什么的,毕竟找找存在感嘛。

这些评论可见一斑,可以看出国人对待科学研究是什么态度了。

国内外科研确实有太多区别,太大差距了。

国内外科研确实有太多区别,太大差距了。

国内外科研确实有太多区别,太大差距了。

说三遍不为过!

§ 科研的本质是什么?

每年从国外回来很多这个学者那个博士后的,他们会讨论一些国外实验室的情况,可能是表达方式或者听众故意断章取义的缘故,让人觉得国外的科研,其实国外实验室之间也是为了申请基金、申请项目打得焦头烂额,争得面红耳赤,有很多教授品行也不好,有太多科研混子了,为了好申请项目容易些,教授们也得经常出来露脸混圈子拉关系,也有学术造假,描述得似乎国内外科研没啥区别的,但国外的科研真的只有这些吗?如果真的是这样,为何国外尤其美国的科研成果却这么璀璨和令人羡慕,这个不得不反思的,或者道听途说的一些负面评价会不会有可能只是自我安慰呢?这是有可能的。

要客观评价这些言论,而且探究科研的本质究竟是什么,为了去实现自己的科学想法,为了去探寻个人的科学真理,肯定需要金钱和资源去支持,在这样的前提下去争取有限的资源,这合情合理,那么这就涉及到一个话题:科研的本质是什么?

个人感觉比较好的对科研本质的理解:

“将科研的动力从明显的功利目标逐步转向探索未知世界这样一个纯粹的科学目标,培养真正的科学精神,这是科研的本质”

 

咱们是不是经常看到一些祥林嫂般的抱怨:“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很长时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只是到了近现代才落后于西方。”

至于原因,其中有一种解释是这样的,现代科技的发展,前提是数学(逻辑)的发展,中国没有建立起数学(逻辑)的体系,而西方的数学在近代远远超过中国,为科学的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其次,封建社会跨度太长,对科学禁锢太严重。第三,也是最根本的一点,中国传统文化中缺乏正确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说白了就是科学的灵魂。

这些是客观存在的历史遗留问题。

引用狄更斯的《双城记》第一句话,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这是智慧的时代,这是愚蠢的时代;这是信仰的时期,这是怀疑的时期;这是光明的季节,这是黑暗的季节;这是希望之春,这是失望之冬;人们面前有着各样事物,人们面前一无所有。

§ 国内外科研差在哪儿?

差在科研动机以及国民对科学认可度

科研动机,说的直白一点,其实就是你为何要参与科研活动?你为何要学习医学学习生物?大部分医学生和生物科研人学这个专业不是发自兴趣,而是被选择。

应试教育对大部分孩子的兴趣开发是有害的,社会价值观也没有及时矫正这种错误,就像封建制度禁锢了中国科学的发展几千年一样,应试教育对于科学精神的培养没有太大的帮助,所以个体在追求科学真理的动力持续得不会太久,当生活的巨大压力袭来的时候,当社会价值观中对荣誉、财富、权利的崇拜部分慢慢大行其道的时候,科学研究的发动机就会慢慢停下来,取而代之只会是内心深处的功利主义。

你丈母娘跟你要房子车子的时候,你能一门心思做科研?

你爸妈盼着你挣大钱过上好日子的时候,你能一门心思做科研?

看着你金融或者IT同学大把大把赚着钞票的时候,你能一门心思做科研?

 

医学生的各种规培、专培更是让人崩溃,且不说时间久,哪怕是工资高点也行啊?谁谁30了连家都养不起,还有心思做科研。

当然不能简单地一句话推到国情上,其实国内科研改革已在路上,且行且珍惜。

实验室氛围和对学生的尊重也是非常关键的,美国NIH的一个博士朋友跟小编描述那里的实验室氛围,她所在的美国实验室里,师生关系非常平等和谐。有科研问题,老板都会组织大家一起讨论,申请新项目时,老板也会让大家都出谋划策,并且非常尊重学生们的意见。而国内的状况,老板或领导们高高在上,组会或学术讨论大都会演变成“批斗会”:“你这么做不对,你这么做根本没有意义,你这想法根本不可行”。学生们一旦反驳一句,便会被冠上不尊敬老师领导的罪名。久而久之,学生们都不再敢发表自己的观点,于是乎又被老师们说成是思维不活跃,没有创新创造力。科研工作上都一样繁忙,但国外的博士们大都过得潇洒自由,而国内的博士生们的很多都感觉被压制的苦闷。

国外做科研的人对科学有一种发自内心的疯狂,以前咱们经常看到某些文章回顾那些为了真理作死自己的一些经典案例,什么一个俄国人为了找到糖精的成分尝遍了药物化学实验室所有的化学品,哪里都舔一口;什么头被砍掉15秒内还能有意识也是基于一场赌博;居里夫人对于放射元素的研究开创了先河,却也献出了自己的生命;还有做实验把自己直接炸飞的案例,等等。几千年来,有太多为科学付出生命代价来获取真理的人和事,连死都不怕的人更不会怕延毕退学找不到工作,这类人去做科学研究,咱们怎么和人家比?钱学森、袁隆平等老一代科学巨匠能做到这种程度,但毕竟只是个别。

 

2015年,以在六家顶级期刊上《美国医学会杂志》、《柳叶刀》、《新英格兰医学杂志》、《细胞》、《自然》和《科学》上,发表的新发现总数来看,中国的生物医学研究队伍在前十名中排在第四位,但前提是咱们的R&D研发投入是仅次于美国的。

lncRNA为主题设计并发表SCI文章》中总是会讲到一组数据,如下

①10年时国内lncRNA文章只有6篇,全球109篇,不到1/10;

②到2015年时,全球文章发表1302篇,中国就有656篇,占了半壁江山;

③不过4分以上的lncRNA文章我们占到了1/3,10分以上的文章我们只占到1/7左右。

 

这只是中国科研创新性不够的一个缩影,典型的代表,我们已经习惯了当“科研追星族”,国内很多课题组,课题的开展都以热点为导向,以热点为导向的科研,可能会红一时,但没有深厚的根基,难成大气候;以问题为导向的科研,则更容易成体系,从而更有意义和长远影响力。

 

上一条:四大“水刊”尚未平息,新版“水刊”六兄弟汹涌来袭 下一条:青年千人不用申请优青了!2019自科基金新政一览

关闭

版权所有©遵义医科大学科技处  ICP备案号:黔ICP备06003261号-2

地址:贵州省遵义市新蒲新区学府西路6号 电话:0851-28609676   传真:0851-28609493  邮编:563003  Email:zmukjc@zm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