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日,中国科协官网发布了《中国科协关于命名2021-2025年第一批全国科普教育基地的决定》。经过初评、终评和公示等程序,中国科协决定命名800个单位为2021-2025年度第一批全国科普教育基地,我校生命科学馆位列其中。遵义医科大学生命科学馆2017年建馆,2019年建设成为遵义市、贵州省、中国细胞生物学会科普教育基地,2020年建成中国生物物理学会科普教育基地、科创中心、贵州省理想信念教育基地,2022年成功建成全国科普教育基地,我校生命科学馆是西部唯一入选的生命科普类展馆。
全国科普教育基地,是中国科协为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科普工作的积极性,发挥社会科普资源的作用,面向公众开展科普教育活动,积极推进科普工作的社会化、群众化、经常化,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提高公众科学文化素质服务而设置的。
我校生命科学馆经过层层评审,顺利获得“全国科普教育基地”称号。生命科学馆至2017年9月30日,开馆以来,以“生命·人·自然”为展览主题,以“生命·医学·人文”相融合的特色主题科普活动为载体,突出公益特征,展现科普精神,不断提升专业化水平和服务质量,积极搭建科普展教资源,共建共享平台,充分发挥了科普宣传的主阵地作用。同时,生命科学馆在学校党委的坚强领导下,不断积极进取。对内,充分构建成为医学生第一次全面了解生命科学,医学科学、医学人文学等知识的平台,对外,积极打造成为了遵义医科大学展现文化积淀、科学成果的窗口。
馆藏的1万余件珍贵标本,有近三分之一是上世纪60年代为支援三线建设,大连医学院整体南迁遵义办学时带来的;其余标本是以伍律教授、李德俊教授、王大中教授分别为代表的三代生物学家,历经半个多世纪,立足贵州、覆盖西南、涉足全国,积累传承下来的,馆藏规模在国内国际同类型的展馆中名列前茅,有的标本甚至只能在这里找到。我校生命科学馆具有独特的、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同时也具有极高的科学价值和历史意义。
生命科学馆找准自身定位,一是服务学校师生的学习和科研;二是履行好科学普及的社会义务,持续开展系列科普活动。遵义医科大学生命科学馆传扬的不仅仅是生命科学和医学的知识,她宣传的更是一种文化,一种精神,一种学习科学、相信科学的文化,一种投身医学、献身医学的精神。遵医人将以生命科学馆作为窗口,做好科普工作,讲好科普故事,将其建设成为黔北的“科普大本营”。

生命科学馆远景

生命科学馆

主题墙
